在一個月前,全國人民都想不到,上海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如此魔幻,如此不真實。這兩天全網刷屏的聲音大致這幾類:曬APP搶菜記錄的,定了10個鬧鐘,一通操作猛如虎,搶到豆腐干1塊5;曬居家隔離餐飲現狀的,大白饅頭和泡面也很誘人;寫正能量雞湯的,讓朋友圈洋溢大愛。當我們抱著半焦慮、半戲謔的心態在家隔離,啃著饅頭辦著公,一條這樣的微博徹底感動我們了:
不止有官方宣傳,微博上還有一些普通市民po出的照片,稱看到外省市的集裝箱卡車滿載物資而來:
當我們充分享受井井有條的城市配送帶來的巨大便利時,有沒有想過,這些物資是如何千里迢迢地抵達百姓家?
物流人一直是“隱形的群體”。平日里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除非有工作交集),特殊時期的聚光燈也打不到他們身上。媒體歌頌醫療人員、“大白”、民警、基層干事,贊譽他們為“逆行者”;可是誰又提起過,此時此刻有一支看不見的大軍也在“逆行”,他們非常非常重要,忍受著超乎想象的辛苦,他們是集卡司機。
關注WallTech的主要是國際物流行業的朋友,對集卡還是比較熟悉的。但是在主流輿論領域,這個群體是沉默的,話語權不大,曝光量幾乎沒有,干的卻都是正事、實事、大事。
這次上海“鴛鴦鍋”式壓茬封控,上海對集裝箱卡車給了特殊通行政策,確保華東地區外貿不中斷。憑借上港APP的電子EIR和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即可在浦東、浦西之間通行。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寂靜無人的上海馬路上,除了防疫車輛就是集卡司機。沒有全副武裝,阻擋在集卡司機和病毒之間的,只有一個單薄的口罩。
雖然外面很危險,但是他們有家庭,有責任。每一個集卡司機都是英雄,頂起自己的家,也頂起物流貿易大動脈的運轉。
為了能正常工作,為了配合防疫規則,他們不得不排長隊做核酸,在服務區苦等幾十個小時出結果。
集卡司機們輾轉于加油站、餐館、工廠之間,道路處處被限制,停車困難。于是他們吃住都在車上,忙到深夜了,就找個車流小的路段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然后繼續趕路。
國門之外,他們是支撐外貿的“毛細血管”;國門之內,每一次關鍵時刻,都有物流人挺身而出,將寶貴的生命物資傳遞到困難中心。
這次上海淪陷,首先是調動了江浙滬一帶的集卡,拖著一個個“小房子”,火速建設方艙醫院。接下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品和醫療物資,通過一輛輛大集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我們手中。景象壯觀,一眼望不到頭。
30日20時許,來自四川都江堰的120多噸新鮮時令蔬菜,在上海浦東浦商曹路保供大倉卸車入庫。還有,來自重慶的胡蘿卜、西紅柿、油麥菜;江西吉安的板鴨、腐竹、豆腐乳、木耳干;山東臨沂的萵苣、黃瓜、白菜、辣椒;浙江的時鮮早筍;云南的土雞蛋、面條、洋芋、牛肉;安徽亳州的西紅柿、薄皮椒……
更讓我們震撼的是,其實這些故事在疫情剛剛起來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寧波有一位集卡司機名叫蔡校,2020年疫情在武漢爆發,當城市靜止,他卻啟動引擎,奔向武漢。六進湖北,六過家門而不入,行程2萬多公里義務運輸防疫物資。
他是瞞著父母上路的。“我就跟老婆說了一下,跟父母沒說。說這個干嘛呢,讓他們擔心。他們可能到現在都不知道呢。”
路上車壞了,周圍沒有人能幫忙,他就鉆到車底下艱難地獨自完成修車輪。病痛一路上如影隨形。“我經常會痛風 ,路上發作了好幾次,每次要休息三四個小時。”
到了武漢,一下高速,消毒水刺鼻的氣味撲鼻而來。大馬路上沒有車也沒有人。他說那是一種“從未見過的寂靜又恐懼的場面”。
“其實他們的心態,沒辦法用語言來講。”——蔡校的老板,寧波天易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時杰感慨。
只有一位格外突出的英雄出現,集卡司機才會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平時沒有人注意到,城市的物資流通網絡,是由每一位司機沒日沒夜、長途跋涉、勞頓奔波編織而成。
當大多數人呆在家里享受來自各種渠道的米面蔬菜時,感謝兄弟省市的援手時,很少會想到,這些物資是如何一環一環送到我們手中的。
集卡司機本來就是孤獨的職業,特殊時期“逆行”的他們,孤獨感更是加倍。當我們忍受居家隔離的孤獨、無助和焦慮時,在路上的他們只會比我們難受數倍。然而他們,從來不曾退卻。
如果您有貨物待出,遇到延誤等問題,不妨多給司機朋友一點體諒和耐心。WallTech也會一直在這里,用信息化系統減輕物流人居家工作的障礙,盡一份綿薄之力。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防疫不能松懈,同時還要保證經濟不能停。這是一道世界級難題,勤勞勇敢的中國人一定能創造世界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