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俄北極航線集裝箱班輪啟動儀式,在莫斯科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舉行。
新新海運投入了5艘高冰級集裝箱船,船舶運力從 1,200 TEU(20 英尺當量單位)到 2,500 TEU,預計在天氣等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航線將能夠從7月一直運行到10月底。該公司有信心將北極集裝箱班輪航線,打造成為中俄之間的精品航線。
北極航線,有“冰上絲綢之路”美譽,對我們來說陌生而神秘,無論是人氣還是相關知識都很“冷”。其實,它一點都不“冷”:北極航線直接影響到泛東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地位,是大北極矛盾的交匯點和博弈主戰場,它可以對中國航運業和原油進口產生重要影響,也將會促進歐洲和東亞國家的經濟增長。
本文就來講講北極航線的“冷知識”,全方位分析它的優勢、劣勢,比較它的傳統航線最大的不同,對世界經濟貿易和地緣政治的影響。
認識北極航線
北極航道由兩條航道構成:加拿大北部沿岸的“西北航道”和俄羅斯北部沿岸的“東北航道”。
東北航道也稱為“北方海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羅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離岸海域。從北歐出發,向東穿過北冰洋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亞海和楚科奇海五大海域直到白令海峽。
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以白令海峽為起點,向東沿美國阿拉斯加北部離岸海域,穿過加拿大北極群島,直到戴維斯海峽。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最短的航道。
優 勢
這么短的航線,還能找到第二個嗎?
目前,從歐洲到亞洲傳統航線有三條:
一條是經蘇伊士運河,19931公里,35天;
一條是經巴拿馬運河,26186公里,40天;
一條是經非洲好望角,22356公里,46天;
如果經北冰洋,則只有12456公里,22天,平均航程縮短近3000海里,航行時間有望縮短9-10天,理論上而言不僅能夠節約不少燃料油開銷,還能有效地提高貨運效率。
超低的通航成本
船舶航運成本主要分為固定成本(船舶折舊、船員薪資、保險費、維修費和管理費)和可變成本(燃料費、港口費和通行費)。根據中國商船北極航行實踐和郝增輝的相關研究,基于北極航行常用船型多用途船核算傳統航線與北極航線單航次航運成本:
看起來有點反常識:極地航行需要更高難的技術,應對超惡劣環境和船舶受損修護風險,成本卻低得多!
與目前國際航運市場上的三條航道相比,北極航道將為船東減少近30%的航程與時間,這意味著船舶燃料、人工、物料包括資金價值等與時間相關的成本也將降低30%左右。
另一方面,埃及軍方控制下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政府控制下的巴拿馬運河的通行費用始終居高不下,這給船東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而經北冰洋航行的船舶由于無需支付昂貴的運河通行費用,即使在冰情嚴重時雇傭破冰船開道的費用也遠低于目前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通行費,在總體航運成本方面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此外,北極航道避免經過人工運河,船體大小和吃水深度不受限制,可航行各種大型貨輪,且沿途無運河壅塞,尤其有利于大噸位油輪和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航運,整體上每次航行的運輸量都大大增加。
劣 勢
對船體的影響
環境溫度的下降將導致鋼材的承載性能迅速降低,因此,相對于常規海域而言,航行在北極海域的船舶船體結構更容易發生損壞。低溫而引起的海面浮冰在船舶航行過程中將給船體結構增加額外的沖擊載荷,這對于船舶水線附近的船體結構提出了額外的加強要求。
北極地區特有的嚴寒天氣使得航行在北極地區的船舶甲板、海水吸口、甲板管系、通風開口、壓載艙透氣管開口、液壓動力裝置等重要部位都非常容易結冰。甲板上的冰塊如不及時清除會直接影響船舶在風暴中的穩定性,嚴重時可能引發翻船事故。因此船體需配備額外的加熱與除冰設施。
磁暴及極晝與極夜的天氣影響
目前國際海事衛星系統尚無法覆蓋北極航道中的部分地區,船舶的通訊與導航將主要依靠沿岸的無線電基站進行,而北極地區所特有的磁暴對于船舶通訊導航設備的影響很大,船舶在北極海域內發生失聯與迷航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海域。
由此可見,開拓北極航線有巨大的技術挑戰。中俄北極航線的開拓,背后的依托是:中國在極地造船、極地通訊導航領域已經做到世界前列——
中國發射的北極衛星的軌道經過俄羅斯北方航道
俄羅斯核破冰船運營商兼北方航道管理者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與中國合作,獲取衛星數據以優化航線上的冰上導航和冰情預報。由于俄羅斯獲取外國衛星圖像的能力受到國際制裁的影響,因此使用中國的衛星數據變得必要。
2018年,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旗下舟山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為世界航運巨頭丹麥馬士基航運建造的3600TEU冰級集裝箱船首制船“VISTULA MAERSK”命名、交付。
在應對各種挑戰的同時,更應該把握時機。對正處在“中美脫鉤”威脅的中國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北極航線如何重塑世界格局
北極航線對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影響
航線距離的縮短不僅密切了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聯系,也將使北極航線成為傳統航線的新替代航線,推動海運貿易逐漸向北極航線轉移,形成以北極航線為載體的環北極經濟帶。此外,北極航線通航時間的延長將帶動航線沿岸地區經濟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形成以船舶修造、應急保障、信息服務等多種產業集聚的臨港產業區,進一步推動沿線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有關國家圍繞北極航道管控權的爭奪日益激烈。環北極國家持續加大在北極的軍事存在。而美國和俄羅斯就是北極爭奪中的主要參與者。北極航線的開通將有利于實現俄羅斯西部和遠東地區的戰略對接,打破美國和北約同盟的地緣圍堵,實現國家安全的有效突破。
北極航線對世界貿易及中俄貿易的影響
北極航線的開通改變了貿易路徑和世界貿易格局。從現有貿易格局來看,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占據了世界主要貿易份額,而海運則承擔了國際貿易中約90%的運輸。由于北極航線距離短、航運成本低且安全性高,現有國際航線有可能逐漸北移,并被北極航線所取代。國際航線的調整必將改變現有國際貿易路徑,使北極航線沿線地區的貿易機會和重要性不斷上升,傳統航線的貿易機會和重要性隨之降低。
北極航線貨運量呈逐年增長且后期飆升態勢。隨著北極通航環境的改善、通航時間的延長及極地資源開發,預計至2024年北極航線貨運量將達到1.19億噸,2030年將達到2.44億噸。
俄羅斯中國總商會會長周立群在《中俄北極航線集裝箱班輪啟動儀式》中說道:此次中俄沿北極航道集裝箱班輪常態化運輸通道的開通,將改善兩國現有交通運力不能有效滿足兩國日益增長的物流運輸需求的現狀。
潛臺詞是:中俄貿易日益增長,形勢一片大好,是一片外貿沃土。
真的是這樣嗎?數據說話:
2021年中俄貿易額達1468.87億美元
2022年中俄貿易額達1902.71億美元
2023年中俄貿易額沖刺2000億美元
初步推算,中國在俄羅斯的進口占比大約是30%,并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提高,可以說,中國在俄羅斯對外貿易中占據絕對的優勢。
俄中物流合作新途徑將帶動兩國經貿合作新發展,早日完成俄中兩國元首確定的2000億美元貿易目標。
- END -